圆觉经 · 文殊师利菩萨
于是文殊师利菩萨在大众中,即从座起,顶礼佛足,右绕三匝,长跪叉手而白佛言:“大悲世尊,愿为此会诸来法众,说于如来本起清净因地法行,及说菩萨于大乘中发清净心,远离诸病,能使未来末世众生求大乘者,不堕邪见。” 作是语已,五体投地,如是三请,终而复始。 尔时,世尊告文殊师利菩萨言:“善哉!善哉!善男子,汝等乃能为诸菩萨咨询如来因地法行,及为末世一切众生求大乘者,得正住持,不堕邪见。汝今谛听,当为汝说。” 尔时,文殊师利菩萨奉教欢喜,及诸大众默然而听。 “善男子,无上法王有大陀罗尼门,名为圆觉。流出一切清净真如,菩提涅槃及波罗蜜,教授菩萨。一切如来本起因地,皆依圆照清净觉相,永断无明,方成佛道。 “云何无明?善男子,一切众生从无始来,种种颠倒,犹如迷人,四方易处;妄认四大为自身相,六尘缘影为自心相。譬彼病目,见空中华及第二月。善男子,空实无华,病者妄执。由妄执故,非唯惑此虚空自性,亦复迷彼实华生处,由此妄有轮转生死,故名无明。善男子,此无明者,非实有体。如梦中人,梦时非无,及至于醒,了无所得。如众空华,灭于虚空,不可说言有定灭处。何以故?无生处故。一切众生于无生中,妄见生灭,是故说名轮转生死。 “善男子,如来因地修圆觉者,知是空华,即无轮转,亦无身心受彼生死。非作故无,本性无故。彼知觉者,犹如虚空。知虚空者,即空华相。亦不可说无知觉性。有无俱遣,是则名为净觉随顺。 “何以故?虚空性故,常不动故,如来藏中无起灭故,无知见故。如法界性,究竟圆满遍十方故。是则名为因地法行。菩萨因此于大乘中,发清净心。末世众生依此修行,不堕邪见。” 尔时,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: 文殊汝当知,一切诸如来, 从于本因地,皆以智慧觉,了达于无明。 知彼如空华,即能免流转, 又如梦中人,醒时不可得。 觉者如虚空,平等不动转, 觉遍十方界,即得成佛道。 众幻灭无处,成道亦无得,本性圆满故。 菩萨于此中,能发菩提心。 末世诸众生,修此免邪见。
诗集
注解
顶礼:印度最上之敬礼。即两膝、两肘及头着地,以头顶敬礼,承接所礼者双足。其义与“五体投地”同。 右绕:即以右向中央之尊像旋绕以表尊敬之意,尊像在行者之右手边,是表示礼敬的行道方式。 叉手:印度致敬方式的一种,也称“合十”、“合掌”。 世尊:佛的尊号,即为世间所尊重者之意,也指世界中最尊者。 法众:即归顺于佛法之众,为出家众的总称。 因地:为“果地”的对称。地,即位地、阶位之意。指修行佛道之阶位,也即指由因行至证果间的阶位。 清净心:无疑的信心,没有污染和烦恼的净心。 末世:释迦牟尼入灭后五百年为正法时,次一千年为像法时,后万年为末法时。末世,即末法时。 大乘:指能将众生从烦恼的此岸载至觉悟的彼岸的教法而言,以救世利他为宗旨,最高的果位是佛果。乘是运载之义。大乘、小乘是释迦牟尼入灭后一段时期,大乘佛教兴起后,由于大、小乘对立而起的名词。一般而言,“小乘”是大乘佛教徒对原始佛教与部派佛教的贬称。 善男子:佛称呼信佛的男子为善男子。善,是对信佛、闻法、行善业者的美称。 谛听:仔细地听。 无上法王:如来的尊号。无上,即至高无上,无有过于此者。法王,即众法之王。陀罗尼:梵语音译。意为总持,总是总摄一切法,持是能持无量义,也就是能掌握一切法的总纲领的意思。 清净真如:如来所说涅槃清净寂灭之理,本无染污,所以称为“清净真如”。清净,是不垢不染之义。真如,事物的真实相状。真是真实之义;如是如常,不变不改之义。 菩提:梵语音译。意译为“觉”,是指能觉知法性的智慧,也就是能断尽烦恼的大智慧,是对佛教真理的觉悟。涅槃:梵语“涅槃那”的音译。意译为“灭”、“灭度”、“寂灭”、“不生”、“无为”、“安乐”、“解脱”等。波罗蜜:梵语音译。又称“波罗蜜多”,意译为“到彼岸”,即由生死苦恼的此岸,度到涅槃安乐的彼岸。 清净觉相:正觉的真相,正觉的理体离诸染污,故称。相,表现于外而又能想象于心的各种事物的相状。 无明:不明白道理,即愚痴的别名。 佛道:佛的觉悟,佛所证悟的道法,即无上菩提。 无始:没有开始。诸法都由因缘生,因上有因,如此辗转推究,一切众生及诸法的原始,皆不可得。 颠倒:指违背常道、正理。 四大:即地、水、火、风,可称之为四种元素,即构成一切物质的元素。 六尘:色尘、声尘、香尘、味尘、触尘、法尘。尘,染污之义,能染污人们清净的心灵,使真性不能显发。六尘,又名“六境”,即六根所攀缘的外境。缘影:是心识攀缘外尘有所思虑而生起的外尘影像。 空中华:病眼之人见空中有如花一样的东西浮动,喻指本无实体的境界,由于妄见而起错觉,以为实有。第二月:眼有疾而误认为有两个月亮。 妄执:虚妄的执着。执,即把而不离,执着而不舍。 虚空;虚与空都是“无”的别名。虛无形质,空无障碍。自性:诸法各自有不变不改之性,称为“自性” 轮转:与“轮回”同义,即众生从无始以来,辗转生死于三界六道之中,如车轮一样的旋转,没有脱出之期。 知觉者:即前面“知是空华”的觉。 知虚空者:指了知觉相如空的心。 如来藏:指于一切众生的烦恼身中,所隐藏的本来清净的如来法身。通常把它看作是佛性的异名。 知见:知识和见解。就意识云“知”,就眼识曰“见”。 法界性:单名“法界”,又称“法性”,合称“法界性”。即指诸法的本体、本性。在有情方面,叫做“佛性”;在无情方面,叫做“法性”。
简介
《圆觉经》是《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》的简称,又作《大方广圆觉经》、《圆觉修多罗了义经》、《圆觉了义经》,佛教大乘之经典。内容是佛为文殊、普贤等十二位菩萨宣说如来圆觉的妙理和观行方法,全经分作序、正、流通三分,是唐、宋、明以来教(贤首、天台)、禅各宗盛行讲习的经典。 本章节为文殊师利菩萨所请教的问题,以及佛陀的回答。主要在于说明佛所观照的圆觉清净境界,此境界为修行的根本,认识此境界则能了知万法的虚空本性,免于产生邪见,堕入生死轮转。菩萨及众生发清净心,证入此境界,能够断除无明,获得正觉。
佳句
暂无内容
翻译
于是文殊师利菩萨在大众中离座而起,以顶礼礼敬佛足,然后起立右转,绕佛三圈,又长跪在佛前双手合掌,对佛禀告道:“大悲世尊,希望您能为来参加本此法会的诸位弟子宣说如来清净因地法的修持,以及菩萨在大乘修行中怎样发清净心,远离诸种恶业,以使未来末世的众生在追求大乘教法的过程中,不至于堕于不正确的见解。” 文殊师利菩萨说完后,再次五体投地向佛祖致礼,循环往复,这样连续请求三次。 那时,佛开口对文殊师利菩萨说:“善哉!善哉!善男子,你能为诸位菩萨咨询如来因地修行法,为末世的一切众生乞求大乘教法,使他们能得到正确的认识,并在世间保持正确的道法,而不至于堕入不正确的邪见之中。现在你就仔细地听,我为你演说这一根本大法。” 当时,文殊师利菩萨以能接受佛的教导而心生欢喜,和其他参加法会的大众安静地听佛说法。 “善男子,成了佛的无上法王有个总持的法门叫作圆觉,即圆满的觉性,人人本具的真心。它能流出一切清净佛性以及成佛的觉悟,它还能流出涅槃寂灭的智慧和由生死此岸到涅槃彼岸的波罗蜜,并依此来教诲授受菩萨。一切如来发心修行的起点,无不依靠圆满遍照的清净觉悟相,这样才能永远断除无明, 从而成就佛果。 “什么是无明呢?善男子,一切众生从无始以来,就有种种违背正理的颠倒认识,如同迷途的人一样,分不清东西南北;错误地认为地、水、火、风四种元素组合成了自己的身体,认为心识攀缘外部六尘有所思虑而生起的外尘影像为自心的相状。这如同有眼疾的人看到空中有花,有两个月亮。善男子,空中实际上并没有花,只是迷惑者虚妄的执着。因为虚妄执着的缘故,不但迷惑了本空无相的真如自性,还迷惑地以为有实在的花及其生处,正因为错误地认为有实有,也就有了生死轮回,这就是无明。善男子,这个无明没有实在体性。就如做梦的人一样,梦中的境界并非没有,等到梦醒的时候却空无一物。又如空中的花消失在虚空中,不能说有一定的消失之处。为什么呢?因为它本来就虚幻不实,没有生处。一切众生在原本没有生灭变化之中,迷惑见到生灭,如此就是妄见生死轮回。 “善男子,一切诸佛发愿开始修圆觉法门,知道一切都是虚空中的花,就知道没有所谓的轮转生死,也没有承受生死的身心。不是因为经过造作或修行而成为无,而是因为本性空无的原因。知道一切都是空花的觉是虚空的。了知觉相如空的心,也是空花般的相状。既然是心证知空花相,也就不可说没有知觉的心。对知觉心的有与无都放下不执着,就能随顺证入清净圆满觉悟。 “为什么呢?因为觉悟的清静心是虚空的,性体不动;如来藏中没有独立的法生灭,自然也就没有知见。此法界性究竟圆满,普遍十方。这些就被称为‘因地法行’。菩萨因此在大乘法门中,发起清净心。末世众生依照此法修行,就不会堕于不正确的偏见里。” 这时,世尊为了重新阐述这个道理,于是说偈语: 文殊汝当知,一切诸如来, 从于本因地,皆以智慧觉,了达于无明。 知彼如空华,即能免流转, 又如梦中人,醒时不可得。 觉者如虚空,平等不动转, 觉遍十方界,即得成佛道。 众幻灭无处,成道亦无得,本性圆满故。 菩萨于此中,能发菩提心。 末世诸众生,修此免邪见。
评价
暂无内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