诗集
暂无内容
注解
臃肿木:形容树大而臃肿虚肥。见《庄子·逍遥游》。何逊这里比喻自己不合世用。 飘飖蓬:蓬,飞蓬,植物名,茎高尺馀,秋天开白色球状小花,遇风则离枝而飞旋。诗人这里比喻自己身世飘泊。
简介
据《梁书》与《南史》记载,何逊一生仕宦较简单,先後作过建安王萧伟、安西安成王萧秀、仁威庐陵王萧续的参军、记室等职,都是幕僚小官,这对于弱冠即享誉乡里,且为当时大诗人范云、沈约分外垂青的何逊说来,自然不会满意。据说他曾经被荐与梁武帝,一度极受宠幸,但不知为何原因惹怒了武帝,说:“吴均不均,何逊不逊,未若我有朱异,信则异矣”,自此便遭疏隔,何逊的政治生涯也即告结束。因此,他後期诗歌大都寓有这种哀怨。北齐颜之推为此而批评他的诗说:“悔其每病苦辛,饶贫寒气”,这是不公正的。 这首客居诗无可推证是哪一次随何人出镇何地,但从诗中“已如臃肿木,复似飘飖蓬”所流露出强烈的失意感和浓郁的怨意看,似都在失宠之後,因此这一首诗对故人的相思就笼罩在这样的情绪之中。诗题为“夜梦故人”,但全诗既非写梦,也非写故人,梦与故人只是一个触发点。诗的开篇第一句是“客心惊夜魂”,这“惊”既因梦见故人而引起,也因自己长期飘泊在外,郁郁不得意,内心深处形成的紧张、孤独而引起。梦见故人是表层情绪,而这种紧张、孤独感却埋藏在深层,在梦见故人的一刹那间,深层与表层,内与外豁然沟通而打动人心。以下诗篇就紧紧围绕这“惊”字展开。由惊而醒,醒後的情绪便无比地凄凉和惆怅。“开帘觉水动”四句通过人物的行动具体描写诗人感受到的凄凉,惆怅的情绪。在这样有一抹斜月的客居的夜里,诗人在与故人欢聚的梦中惊醒,再也无法平静入眠。他掀帘而出,唯见江心水波荡漾;回顾屋里,又只有几枝稀疏的竹影印在空空的床上。浦口一片静寂,只有自己一个人悄悄地站在这里,和那同样孤寂的天边一抹斜月,感受着洲外凄清的长风的吹拂。这四句是写梦後所见之景,但在这景物的描写中无不揉进了诗人主观情绪。这情绪里有孤独,有失意,有怅惘,有相思,正像那水、月一样交融于一起,而化为摇荡的情思。这里的水动,是他骚动不已的内心的表现,所以他用“觉”字描写。水波淡荡,客观事物本来如此,但他“觉”而不见,这则兼写了物理与心理。至于“床空”的描写,不能简单地看作是对偶的需要,实际在客观上是诗人用以刻划自己的孤独,主观上同样是象征比喻自己内心的空寂。下两句的浦口斜月,洲外长风,随着视线的由近及远,把自己置于更大的寂寥的空间背景中去刻划孤独感。在诗人另一篇《日夕望江赠鱼司马》中,有“长风正骚屑”诗句,正与此处的“洲外闻长风”相同用法。骚屑,纷扰貌,则“洲外闻长风”听的是骚屑之声,与自己内心的骚动相勾通。这四句有静景,有动景,又各各为了刻划诗人的内心之动服务。从“九秋时未晚”以下,诗人采取了直接抒情的方式,把对故人的相思和自己数年来不得意的抑屈心情一泻而尽。“九秋时未晚,千里路难穷”,是说时日虽未算晚,然与故人相聚之路却似遥遥无尽。这里既写友情,也寓有对自己仕途的失望。因此,“千里路”除了指归途,还指仕途上的遭遇,所以紧接着诗人就用了《庄子·逍遥游》里的故事来形容自己的不合时用。《逍遥游》说:“惠子谓庄子曰:‘吾有大树,谓之樗,其大本臃肿而不中绳墨,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。’”这“臃肿木”直不符合绳墨,曲不符合规矩,所以“立之途,匠人不顾”,以臃肿木自喻,既是自嘲也是自怨,似是指梁武帝对他的不公正待遇。下句的“飘飖蓬”,则以飞蓬的飘荡无根比喻自己的身世飘泊。前人多有这样的比喻,如曹植的《吁嗟篇》:“吁嗟此转蓬,居世何独然!长去本根逝,宿夜无休闲。……流转无恒处,谁知我苦艰?”曹植的诗可帮助读者理解何逊的这番身世之感。当然这种飘泊的身世之感是不公正的待遇带来的,怨艾之意隐约可见。结尾两句照应题目,回到对故人的思念上,但这种思念是不可寄达的,一点一滴都在自己的心头,这也照应了诗中的“千里路难穷”。 这首诗以身世之感与相思之痛挽结在一起,明写相思,暗寓伤怀,然相思无由表达,伤怀无可慰藉,则相思的怅惘和伤怀的凄凉,构成缠绵的情致,弥漫笼盖全诗,而感染着每一位读者。又由于何逊语言清净,造境明彻,抒情写物,了无滞色,所以表现出清秀雅致的风格。明陆时雍说:“何逊诗,语语实际,了无滞色。其探景每入幽微,语气悠柔,读之殊不尽缠绵之致。”此诗即是明证。
佳句
- 九秋时未晚,千里路难穷。
- 开帘觉水动,映竹见床空。
翻译
暂无内容
评价
暂无内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