诗集
暂无内容
注解
白沟:河名,在今河北省,上游为拒马河。北宋时,宋辽以此河为界河。 “宝符藏山自可攻,儿孙谁是出群雄”句:用春秋末晋卿赵简子“宝符藏山”的故事。《史记·赵世家》载:“简子乃告诸子曰:‘吾藏宝符于常山上,先得者赏。’诸子驰之常山上,求,无所得,毋恤还,曰:‘已得符矣。’简子曰:‘奏之。’毋恤曰:‘从常山上临代,代可取也。’简子于是知毋恤果贤,乃废太子伯鲁,而以毋恤为太子。”这句话借指宋太祖曾图谋收取幽燕之地,但他的子孙有谁是出类拔萃的人呢? 幽燕:即燕云十六州,在今河北北部及辽宁、山西一带。五代时为契丹割据,直到宋朝,仍为辽、金所占。 丰沛:指沛县丰邑(今江苏沛县)。 空:徒然。 海内风:指《大风歌》。汉高祖刘邦平定天下后,曾返故乡沛地,置酒宴请父老,即席唱《大风歌》:“大风起兮云飞扬,威加海内兮归故乡,安得猛士兮守四方。” 赵普:宋太祖。太宗两朝宰相,曾谏阻宋太祖北伐取燕。 “幽燕不照中天月,丰沛空歌海内风”句:此句谓赵匡胤未能收复幽燕,像汉高祖刘邦那样统一国家,抵御外侮。 元:通“原”,本来。 澶渊(Chán yuān):古湖泊名,在今河南省濮阳县西南。宋真宗景德元年(公元1004年),辽萧太后与圣宗亲率大军南下,深入宋境。宋宰相寇准力劝真宗亲征,宋军小胜后与辽议和,由宋每年输辽银十万两,绢二十万匹,史称“澶渊之盟”。澶渊和议维持了一百多年。 江淮:长江,淮河。金灭辽后,于公元1127年破汴京,灭掉北宋。宋室南渡后,宋与金的分界线就由白沟移到长江、淮河。 宣和:宋徽宗赵佶的年号,此处指宋徽宗。宣和末年,金兵攻破汴京,虏走徽、钦二帝,北宋遂亡。 “止罪宣和恐未公”句:是说把北宋灭亡的罪责只归于宋徽宗恐怕是不公允的。
简介
《白沟》是元代诗人刘因所作的七言律诗。作者路过白沟一带有感而作此诗,诗中指出宋太祖曾图谋收取幽燕,但是儿孙不能继承遗志,对辽金一味妥协退让,终于酿成覆灭之祸。表现了诗人在元蒙统治下的深沉感慨。 诗的头两句是说:宝符藏山的故事可以借鉴,宋太祖以后的一代代嗣王,是否帝才,值得深思啊。接下来,诗的意思是说:不然的话,宋太祖赵匡胤曾积藏金帛,谋取天下统一,他的后辈儿孙为何不能继承遗志呢?如今幽燕数州为异族长期占领,那位汉高祖刘邦当年曾经高唱的“威加海内……猛士守四方”的宏图大志,早成为历史的陈迹了。落得这般地步的原因,举凡宋太祖,就听凭宰相赵普的谏阻,对辽一味地采取守势;至于宋真宗与辽的澶渊之盟,本来在宰相寇准的坚持下,抗战取得了胜利。宋真宗反而求和输银,却还吹嘘什么“不世之功”,这真是可笑可悲!结尾,诗人肯定地指出,宋一天不如一天,只怪罪末代的宣和(宋徽宗),就未必公平了。正是宋一贯妥协的对外政策,导致了最后的灭亡。这一番理论,是以前的文人所没有说过的,刘因系念宋朝、维护民族人民的利益、批判宋朝的对外政策,三位一体,充分体现了进取探索精神。在艺术上,这首七律格调高、寓意深,几乎句句用典,而清新自然,对仗工整,比喻奇巧,通篇流露出深沉的哀痛,这充分展示了诗人悲壮雄健的风格,至于以诗的形式探索宋王朝兴亡的历史教训,这也是一个创造。
佳句
- 白沟移向江淮去,止罪宣和恐未公。
翻译
暂无内容
评价
虞集《安敬仲文集序》:以予观乎国朝混一之初,北方之学者,高明坚勇孰有过于静修者哉! 胡应麟《诗薮》:刘梦吉古选学陶冲淡,有句无篇。歌行学杜,龙兴寺。明远堂等作,老笔纵横,虽间涉宋人,然不露儒生脚色。元七言苍劲,仅此一家。 李东阳《麓堂诗话》:宋诗深,却去唐远;元诗浅,去唐却近。顾元不可为法,所谓“取法乎中,仅得其下”耳。极元之选,惟刘静修、虞伯生二人,皆能名家,莫可轩轾。世恒为刘左袒,虽陆静逸鼎仪亦然。于独谓高牙大道(dào),堂堂正正,攻坚而折锐,则刘有一日之长。若藏锋敛锷,出奇制胜,如珠之走盘,马之行空,始若不见其妙,而探之愈深,引之愈长,则于虞有取焉。 顾嗣立《元诗选》:元兴,承金元之季,遗山元裕之以鸿朗高华之作振起于中洲,而郝伯常、刘梦吉之徒继之。故北方之学,至中统、至元而大盛。 况周颐《蕙风词话》:骚雅于冲夷,足秾郁于平淡,读之如饮醇醪,如鉴古锦。涵咏而玩索之,于性灵怀抱,胥有裨益。备录之,不觉其赘也。